大多數青少年的日常生活都會使用到社群媒體。雖然社群媒體有很多好處,但兒童和青少年也需要避免一些風險。這給家長帶來了挑戰,因為社群媒體的型態不斷變化且不時出現新的平台和功能,其風險和挑戰也不斷變化。請繼續閱讀,以了解如何保障孩子使用社群媒體時的上網安全。
了解孩子為什麼想要使用社群媒體
了解孩子為什麼想要使用社群媒體以及他們計劃如何使用是一個好的起點。鼓勵孩子與您談論他們使用網路的方式並向您分享他們的活動內容,並與他們討論他們可能接觸到的內容類型。當他們提到新的應用程式或有新的裝置時都是交談的好時機。
了解青少年使用哪些社群媒體平台
社群媒體平台及其功能不斷發展,應隨時了解孩子使用的所有社群媒體。進行對話-詢問孩子目前流行的應用程式有哪些以及孩子喜歡哪些應用程式,並可以嘗試請他們介紹其使用方式。可考慮也為自己註冊一個帳戶,以便詳細了解他們所選平台的內容。
家長也可以查看該平台提供哪些隱私和安全功能,閱讀使用者評論,並檢查是否有任何可能與安全問題相關的新聞報告,或與其他家長談論此事,重要的是,應該要與孩子討論,確保他們了解社群媒體應用程式的優點和缺點,並只使用適合其年齡的網站-大多數社群網路平台(例如:Facebook、Instagram 和 Twitter)的最低年齡要求為 13 歲。
我們針對家長需要了解的應用程式和網站的相關文章在此方面能提供很多幫助,其針對一系列兒童常見的社群媒體網站的安全性進行討論。
查看社群媒體隱私設定
社群媒體應用程式和網站通常具有隱私設定。這些設定很重要:與孩子一起檢查並確保有適合的隱私設定,並定期重新檢查相關內容是否有所變化。
與成年人相比,有些社群網站(例如:Facebook)會自動對青少年實施更嚴格的隱私設定。因此,在註冊平台時使用孩子的正確年齡非常重要。
與孩子建立帳戶時,請使用不包含其真實姓名的獨特使用者名稱。向孩子說明密碼能保護他們避免身份盜用等犯罪行為的侵害,並不應該與任何人分享密碼訊息,即使是男朋友、女朋友或最好的朋友也一樣。
談論社群媒體上過度分享的危險
青少年有時會在社群媒體上發布資訊,並可能因此成為網路侵害者的目標。其中可能包括自己的照片、真實姓名、居住地或學校資訊、真實出生日期、喜好、興趣等。
與孩子討論過度分享的潛在風險非常重要。發布獨自在家的相關內容看似無害,但此類資訊可能會引來危險。將放假出遊的資訊告訴網友也同樣會引來危險,因為其本質上就是將家中無人的時段公諸於世。孩子也可能無法意識到請求提供電話號碼的貼文可能來自惡意來源。透過針對各種狀況進行討論,家長可以幫助孩子了解哪些資訊不應該在社群媒體上分享。
孩子可以透過下列方式保護其隱私:
- 不與網路上的陌生人或不認識的人分享電話號碼、位置和出生日期等個人資訊
- 不將電話號碼或出生日期等個人詳細資訊放在個人資訊頁面中
- 在使用公用電腦後登出
- 停用同時發布至多個社群媒體網站等功能
- 將密碼和登入資訊保密,不與朋友分享
保護社群媒體上的位置資訊
保護位置資訊是社群媒體隱私的一個重要方面。行動裝置的 GPS 即時位置能夠讓社群媒體上的狀態更新更為個人化。使用位置標記的貼文或照片對孩子來說似乎無害,但卻會將孩子的位置公諸於世。為避免這種情況,可以考慮在孩子裝置的設定選單中停用位置服務,也可以只針對特定應用程式停用,並仍允許地圖和其他實用工具存取位置資訊。
留意網站內的應用程式
社群網站中遊戲和其他第三方應用程式也可能有隱私問題。使用者經常不知道此類應用程式會預設共享或發布訊息。信譽良好的應用程式會明確聲明其永遠不會自動為使用者發布資訊。但是,信譽較差的應用程式可能不會,因此請考慮是否讓孩子使用此類應用程式存取其社群媒體帳戶。
討論網路的永久性
教導孩子注意在網路上發布的內容。內容發布至網路上後,刪除並無法將其從網路上徹底永久刪除,而有些內容可能短期內不會造成影響,但卻可能損害孩子成年後在網路上的名譽。確保孩子知道其發布的任何內容都有可能永遠留存於網路上。提醒孩子只有他們不介意父母、師長或未來雇主看到的活動才能在網路上進行,並與他們討論如何創造正面的數位足跡。為此,也可以定期在網路上搜尋自己或孩子,如此一來便能得知網路上有哪些父母自己或孩子的個人資訊。
為全家人訂下社群媒體規定
許多家庭會為孩子的社群媒體使用訂下規定。規定的具體細節因年齡和狀況而異,但可包括以下項目:
- 使用社群媒體的時段和時間
- 使用社群媒體的地點,例如:家中公共區域,禁止在臥室使用
- 禁止上傳或分享不當訊息、圖片或影片
- 貼文和分享內容時表現尊重,例如:不在網路上說當面不會說的話
- 徵求同意才發布他人的圖片
規定的內容也可以包括社群媒體安全重點,例如:
- 封鎖和舉報發布令人不安的評論或內容的使用者
- 對詢問個人或財務資訊的網站保持謹慎
- 只接受現實生活中認識的人的好友請求
- 在網路上看到的令人不安的內容時截圖並與告訴值得信賴的成年人
訂下家庭規定後,也應訂下違反規定時的懲罰。例如:限制螢幕時間或沒收裝置。提前溝通清楚很重要,避免日後造成關係緊張。
有些家庭也決定將電腦裝設於客廳或廚房等家中公共區域,或限定可以使用平板電腦和手機的區域。如此一來家長便能留意孩子使用的網站。
監控孩子的社群媒體帳號
家長可能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要求檢查他們的社群媒體帳戶,以密切關注孩子的線上活動,例如好友中是否有可疑人士、是否接收到可疑訊息或發布了不當內容。如果孩子是年齡較大的青少年,他們很可能會覺得直接檢查帳戶是侵犯他們的隱私。作為折衷的辦法,可以請孩子將家長加為朋友,以便家長使用自己的帳戶監控他們的線上活動。
對社群媒體上的網路霸凌保持警覺
孩子有時可能會在社群媒體上陷入同儕間的麻煩。例如,孩子們可能會隨意拍攝影片並未經三思就將影片發布到網路上。此類情況有時會升級為網路霸凌。因此家長需要向孩子說明,任何內容只要一上傳至網路就會永遠留存於網路上。教導孩子在發布任何內容之前先冷靜思考,並在憤怒或不安時避免使用社群媒體。與孩子討論網路禮儀,在網路上進行評論或任何活動時應像現實生活中與人互動時一樣尊重他人。
隨時留意是否有跡象顯示孩子在社群媒體上遇到了困難,以便在需要時介入協助。可能是警訊的跡象包括:
- 睡眠習慣改變
- 避免他人查看其裝置或知道其活動
- 與朋友和家人的相處時間減少
- 上網時出現憤怒、焦慮或其他負面情緒
- 裝置或銀行帳戶出現異常活動
樹立良好的社群媒體榜樣
保障孩子社群媒體安全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自己樹立良好的行為榜樣。舉例來說:
- 在家中訂下禁止使用手機的時間,例如:用餐時間或進行某些活動時
- 睡前一小時內臥室內禁止使用手機,讓所有人都能獲得良好的睡眠
- 當您自己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令您不安的事情時,向孩子說明您如何冷靜和尊重地應對
如果父母在用餐、乘車或在沙發上休息時會使用電子裝置,孩子也更有可能有相同的行為。皮尤中心 2020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大多數家長表示他們自己會黏著智慧型手機,而孩子們可能會有樣學樣。
需要時暫時放下社群媒體
探討社群媒體對青少年影響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在社群媒體上花費 30 分鐘或更少的 12 至 15 歲青少年罹患心理健康問題的可能性較小。
這並不是要完全停止使用裝置,但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在社群媒體上花費了太多時間,並且可能因此感到焦慮或失眠,則可能需要考慮暫停使用一段時間。
大多數智慧型手機都有內建的螢幕時間和應用程式使用監控工具,家長能使用此類工具檢查自己或家人在某些應用程式上所花費的時間。如果認為孩子使用某社群媒體應用程式的時間太多,可以考慮將該社群媒體應用程式從主畫面中移除。從主畫面上刪除應用程式並不會刪除資料,並且可以隨時放回主畫面。
無論年齡為何,偶爾進行一次數位排毒並花點時間從事其他活動是件好事,例如:外出、運動或探索其他興趣或嗜好。
使用家長監護
家用寬頻以及手機和遊戲主機等裝置通常具有家長監護功能,而 Google 等搜尋引擎和 YouTube、iTunes 和 iPlayer 等娛樂網站上也具有安全搜尋設定。家長還可以使用 Kaspersky Safe Kids 等應用程式幫助保障孩子進行線上活動時的安全。該應用程式包含了可安裝在孩子裝置上的應用程式以及安裝在家長手機上的應用程式,讓家長可以查看報告和調整設定,其內建的家長控制功能也能用於管理孩子裝置的螢幕使用時間。
社群媒體安全的常見問題
社群媒體的益處
社群媒體讓孩子與朋友和家人保持聯繫,還讓孩子能透過分享想法、音樂和藝術來增強創造力,或讓孩子能夠參與各類活動或慈善活動。社群媒體能夠接觸到有相同興趣的人。探索社群媒體能提高數位素養,而數位素養是當今世界不可或缺的技能。而從本質上而言,孩子使用社群媒體能獲得樂趣、建立友誼並維持友誼、探索自我和分享興趣。
社群媒體的壞處
社群媒體的潛在危險包括成癮、在現實生活中與朋友和家人相處的時間減少、學習效率降低、接觸不當內容、影響睡眠、接觸過多具有針對性的廣告和行銷內容、網路霸凌或網路騷擾以及不正常的人際關係看法。除此之外,還有身份盜用等網路詐騙的風險,以及資料外洩或資訊受到出售給其他組織的風險。
社群媒體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過度使用社群媒體可能導致憂鬱、焦慮和孤獨感。多項研究指出,與大多進行非螢幕活動的人相比,花費大量時間在社群媒體上的人在生活中感到較不快樂。例如,社群媒體可能會造成按讚焦慮或追隨焦慮、由於使用濾鏡和照片編輯而扭曲的身體形象認知、錯失恐懼症,以及滑手機上癮。所有人都應該要了解社群媒體如何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並以適合自己的方式使用。
社群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
對兒童和青少年來說,社群媒體有接觸不當內容或令人不安內容的風險,例如:攻擊性、暴力或有色評論和圖片。其他風險還包括與陌生人分享位置、電話號碼或出生日期等個人資訊。過度分享也會造成風險,例如上傳自己不雅或挑釁的圖片或影片,並可能事後為此後悔不及。另外,網路霸凌以及與他人互相比較也可能導致憂鬱或焦慮。
推薦產品